00:00
/
1. 杨扬炯, 冯巧英 校注. 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续清凉传[M]. 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2013.
2. 圆仁.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M].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2.
3. 赵声良主编,敦煌研究院编.敦煌壁画五台山图[M].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
4. 赵声良. 敦煌石窟艺术简史[M].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
5. 敦煌研究院. 敦煌石窟全集.12,佛教东传故事画卷[M].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1999.
6. 敦煌研究院. 敦煌石窟全集.21,建筑画卷[M]. 商务印书馆, 2001.
7. 崔正森. 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研究[M].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8. 敦煌研究院. 敦煌石窟内容总录[M]. 文物出版社, 1996.
9. 马德. 敦煌石窟知识辞典[M].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10. 杨宝玉. 敦煌本佛教灵验记校注并研究[M].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9.
11. 崔正森. 五台山寺庙[M].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2.
12. 杨玉潭. 五台山寺庙大观[M].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5.
13. 崔正森. 五台山六十八寺[M].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14. 五台县志编纂委员会. 五台县志[M].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8.
15. 候文正. 五台山志[M].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
16. 宿白. 敦煌莫高窟中的“五台山图”[J]. 文物, 1951(5):49-67.
17. 贡俊录. 敦煌壁画《五台山图》中正定古建筑相关问题刍议[J]. 文物春秋, 2005(6):55-60.
18. 孙继民. 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永昌之县”小议[J]. 敦煌研究, 2002(5):13-
19. 赵声良. 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研究[J]. 敦煌研究, 1993(4):100-119+136-139.
20. 肖雨. 五台山佛教历代寺庙概览[J]. 五台山研究, 1993(3):14-39.
21. 李新. 敦煌石窟古代朝鲜半岛资料研究——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古代朝鲜半岛资料研究[J]. 敦煌研究, 2013(4).
22. 李伟. 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灵异瑞现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5.
23. 曾国富.古代五台山高僧事迹简述[J].五台山研究,2013(03):50-58.
24. 杨建峰. 梁思成与佛光寺[J]. 五台山研究, 2009(2):45-46.
25. 高启安. 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灵口之店推磨图”之我见[J]. 敦煌学辑刊, 2002(1):112-114.
26. 廉考文. 五台山的塔[J]. 五台山研究, 1988(2):39-42.
27. 肖雨. 五台山佛塔[J]. 佛教文化, 2009(1):72-85.
28. 党燕妮, 王雅红. 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中几则地名及其有关问题考[J]. 敦煌研究, 2003(2):17-19.
武汉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创建于2011年,是中国大陆首个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是centerNet亚太联盟5大创始成员之一。
中心首任主任是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马费成 先生,现任主任是 王晓光 教授。中心是一个跨学科研究平台,致力于探索各种数字信息技术在人文学科知识生产、传播与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路径与方法,以及数据驱动的人文社科研究范式创新。
中心特别关注人文学科与图档博领域的文献和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数据化、语义化处理;智慧数据(富语义数据和知识图谱数据)理论、方法与技术;学术文献的语义出版与关联数据发布;人文社科数据资源建设;人文社科领域学者对信息技术和数字出版物的需求与采纳等主题,不仅包括学术研究,还包括项目实践、教学与科研成果转化。
中心成员来自于武汉大学多个学术机构,包括信息管理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等。
中心成员在数字资产管理、文献信息组织、文化遗产本体设计、科学知识图谱、科研数据集成、文物3D建模、图像深度学习、学术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承担过多个重要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科技部“973”项目、“863”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等。
中心与多个世界知名的数字人文与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立有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包括UCL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数位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敦煌研究院等。
众所周知,敦煌石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集建筑、壁画、塑像为一体,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蕴含了中国中世纪社会宗教、历史、艺术、科技、民俗等多方面的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敦煌壁画是敦煌石窟资源中闪耀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过1600余年的发展,敦煌石窟保存了十六国、北魏、西魏、隋、唐、宋等十个时期的壁画,壁画色彩丰富,题材形式多样,观赏价值极高。
平台所展示的敦煌壁画为“五台山图”,位于敦煌莫高窟61窟主室西壁。“五台山图”篇幅巨大,宽13.45米、高3.42米,画面宏大,内容丰富而详尽。“五台山图”是一幅难得的佛教史迹画,图中提供了大量古代佛教建筑(寺院、兰若、草庵、佛塔等)、高僧说法、信徒巡礼、著名史迹和灵异瑞现,榜题达195条,保存了大量佛教历史资料,甚至还补充了史书所未记载的内容;“五台山图”也是一幅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俗画,图中下部描绘了从山西太原到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县)方圆五百里地的山川道路和旅行、送供、拜佛者,能看到不同身份各阶层的人物服饰和活动场面;“五台山图”还是一幅大型的山水画,它以山水串联各个独立画面,从中可以见到五代时期敦煌山水画的风格。
“五台山图”所在的敦煌莫高窟61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最下层,是敦煌石窟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型洞之一。61窟由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于十世纪中期所建,宋代重修了部分壁画。覆斗形殿堂窟,窟中央有二层台式中心方坛。在敦煌文献中,又被称为“文殊堂”。主室窟顶绘巨大的华盖式藻井,中心为五莲团龙鹦鹉。四披中心绘说法图,周围满绘千佛。窟顶四角各有一圆拱形凹壁,内分绘四大天王。南壁、北壁和东壁上部总共绘有11 铺大乘经变,下部绘佛传故事画和供养人形象。其中,西壁上部通壁绘长达13米、高3.6米的大幅“五台山图”,南壁和北壁上部各绘五铺经变画。在南、西、北三壁的下方又绘有三十三扇连屏式佛传故事画,共有128个画面,全画总长28、7米,幅画画并附文字榜题128则。在东壁、南壁、北壁还保存了数十个曹氏家族女供养人图像和题记。中心佛坛上塑像俱毁,仅背屏上留有四处狮子蹄痕,背屏上还遗留狮子尾巴的残迹。佛坛狮足两侧各有两圆形座痕,狮足迹两侧和前方各有二较小座痕,上层坛上两侧的前方,各有两像痕。东壁上部绘维摩诘经变一铺,下部绘供养人形象。盝形顶甬道,顶中央画六联环团花图案,南、北披画缨络垂幔。甬道南、北壁现存有元代所绘炽盛光佛、诸星图、十二天宫以及助缘僧、尼等形象,道并有西夏文和汉文对照的供养人题记。
| 元素名 | 元素修饰词 | 具体内容 |
| 文物分类 | 国家文物局普查分 | 石窟壁画 |
| 所在位置 | 地理名称 | 中国甘肃省敦煌市 |
| 地理坐标 | N40°02’52.30’’ E94°48’59.80’’ | |
| 编号 | 莫高窟061窟 | |
| 方位 | 主室西壁 | |
| 创建 | 创建者 | 曹元忠夫妇 |
| 创建年代 | 940-950年间 | |
| 创建地点 | 敦煌莫高窟 | |
| 技法 | 晕染 | |
| 测量 | 长13.45米,宽3.42m | |
| 级别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 现状 | 完整程度 | 基本完整 |
| 保护优先等级 | 状态稳定,不需修复 | |
| 权限 | 敦煌研究院版权所有 |
1.肖雨.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中的《五台山图》研究[J]. 五台山研究, 2008(4):46-54.
2.公维章.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的创作年代[J]. 敦煌学辑刊, 2010, 01(1):90-98.
3.赵声良. 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研究[J]. 敦煌研究, 1993(4):100-119+136-139.
4.党燕妮, 王雅红. 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中几则地名及其有关问题考[J]. 敦煌研究, 2003(2):17-19.
5.沙武田.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壁画绘于西夏时代考[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06(3):57-62.
6.公维章. 敦煌莫高窟第61窟屏风画《佛传·涅槃图》榜题研究[J]. 敦煌研究, 2010(4):27-33.
7.李新. 敦煌石窟古代朝鲜半岛资料研究--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古代朝鲜半岛资料研究[J]. 敦煌研究, 2013(4).
8.朱生云. 西夏时期重修莫高窟第61窟原因分析[J]. 敦煌学辑刊, 2016, 3(3):123-134.
9.任长义. 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灵口之店”性质再议[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5):155-157.
10.张惠明. 敦煌《五台山化现图》早期底本的图像及其来源[J]. 敦煌研究, 2000(4):1-9.
| 对象名称 | 修建时间 | 主题 | 榜题状态 | 位置描述 | 寺庙形制 | 画面元素 | 色彩 | 历史背景 | 备注 | 是否现存 | Triple I三元组 |
| 大清凉之寺 | 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2-493年) | 寺庙 | 完好 | 南台下方 | 方形院落,绕以回廊,前有山门,中有佛殿,四角二层角楼 | 比丘、信士 | 白、绿、蓝、黑 | 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为五台山十大寺庙之一 | 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大寺院 | 是 | |
| 大金阁之寺 | 盛唐大历年间(公元770年) | 寺庙 | 完好 | 南台北侧 | 方形回廊院,有两层山门、四角角楼 | 比丘、信士 | 白、绿、蓝、红 | 建成于唐大历五年,历史上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 是五台山图中最富丽堂皇的寺院 | 是 | |
| 大佛光之寺 | 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 | 寺庙 | 完好 | 北台下方 | 方形回廊院,有两层重檐歇山顶高阁式的山门、四座角楼和院中佛殿 | 比丘、信士、侍从、沙弥 | 白、绿、蓝、黑 | 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由梁思成发现,被誉为“亚洲佛光” | 是 | ||
| 金刚窟 | \ | 寺庙 | 损坏 | 东台北侧 | 方形回廊院落 | 佛陀波利 | 白、绿、蓝 | 传说是文殊菩萨的住所 | 是 | ||
| 大建安之寺 | 初唐 | 寺庙 | 完好 | 五台山图中部、五台县城下方 | 方形院落,有山门、回廊、角楼,围绕朱栏,佛殿前方设登道 | 信士、比丘、侍从 | 红、白、绿、蓝 | 始建于唐初,史籍记载较少 | 是 | ||
| 灵应之寺 | \ | 寺庙 | 损坏 | 北台顶 | 方形回廊院,寺内有佛殿 | 比丘、信士 | 白、绿、蓝 | 建于隋,史籍记载较少 | 是 | ||
| 大竹林之寺 | 盛唐 | 寺庙 | 完好 | 中台北侧 | 方形院落,有回廊、角楼,围绕朱栏,青瓦绿檐 | 比丘、信士 | 红、白、绿、蓝 | 唐大历年间法照和尚创建,历史上是著名的净土道场 | 是 | ||
| 大王子之寺 | 北齐 | 寺庙 | 完好 | 南台下方南侧 | 方形院落,有山门、回廊、角楼,院内建有佛殿,佛殿前方和两侧设登道 | 比丘、信士 | 白、绿、蓝、黑 | 建于北齐,唐昭宗时改建,宋景德初改建,后赐名寿宁寺 | 是 | ||
| 大华严之寺 | 东汉永平年间 | 寺庙 | 损坏 | 北台与东台之间 | 方形回廊院,有南北两座两层重檐歇山顶高阁式的山门、四座角楼 | 比丘、信士、随从 | 白、绿、蓝 | 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 | 著名古刹、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青庙之首 | 是 | |
| 法照和尚庵 | \ | 庵 | 损坏 | 北台下部 | 草庵 | 信士 | 红、棕 | 以法照和尚命名 | 否 | ||
| 那罗延窟 | \ | 寺庙 | 损坏 | 河北道山门左侧,五台山图底部 | 单座寺院 | 巡礼香客 | 白、绿、蓝 | 那罗延窟的名字源于佛教人物。那罗延是金刚力士的名字,也是大梵天王的别名 | 是 | ||
| 秘魔俨院 | 北齐 | 寺庙 | 损坏 | 北台顶右下侧 | 单座寺院 | 信士 | 白、绿、蓝 | 也即秘密寺,始建于北齐,为纪念法秘而建 | 是 | ||
| 菩提之庵 | 无 | 庵 | 完好 | 南台顶下侧,五台山图左部 | 单座寺院 | 比丘、信士 | 白、绿、蓝 | 原为乾元菩提寺,后遭到毁坏,后世重修为菩提之新庵 | 否 | ||
| 贫女庵 | \ | 庵 | 损坏 | 五台山图中下部 | 草庵 | \ | 棕、红 | 是 | |||
| 大福圣之寺 | \ | 寺庙 | 完好 | 北台顶左侧 | 四面回廊各开一山门,均为两层重檐歇山顶 | 比丘、信士 | 红、白、绿、蓝 | 形制宏伟,其规模比其他寺院要大 | 否 | ||
| 大贤之寺 | \ | 寺庙 | 完好 | 中台和西台之间 | 有山门、回廊、角楼,院内有佛殿,廊外一座两层高阁,重檐歇山顶,建在砖砌基台之上 | 比丘、信士 | 白、蓝、红 | 规模较小 | 否 | ||
| 铁勒之寺 | \ | 寺庙 | 完好 | 西台顶下侧 | 形制较为简单,在四合的廊院中,中轴线上院子后部有佛殿一所 | 比丘 | 白、绿、蓝 | 慧洪大师建 | 是 | ||
| 大法华之寺 | 盛唐(公元712-756年) | 寺庙 | 完好 | 东台顶下侧 | 一大型寺院,方形回廊院,有山门、四座角楼 | 比丘、侍从 | 白、绿、蓝、红 | 建于唐玄宗时期,由神英和尚集资修建 | 是 | ||
| 大圣文殊真身殿 | 北魏孝文帝时期 | 寺庙 | 完好 | 中台顶下方 | 方形大院,建有山门、回廊、二层角楼,围绕朱栏 | 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 白、绿、蓝、红 | 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631年僧人法云重建殿堂、重塑佛像,称“真容院” | 五台山规模最大、最完整、规格最高的黄教寺庙 | 是 | |
| 取性道者庵 | \ | 庵 | 损坏 | 五台县城右侧,五台山图中下部 | 草庵 | \ | 白、绿、蓝、红 | 以唐代名僧取性为名 | 否 | ||
| 解脱和尚庵 | \ | 庵 | 损坏 | 大福圣之寺下方,五台山图底部 | 草庵 | \ | 棕、绿、白 | 以名僧解脱和尚为名 | 否 | ||
| 明月池兰若 | 北魏 | 兰若 | 损坏 | 五台县左下方,五台山图底部 | 单座寺院 | \ | 白、绿、蓝、红 | 创建于北魏,原称观海寺 | 是 | ||
| 般若兰若 | 中唐(公元767年) | 兰若 | 完好 | 五台县右侧,五台山图底部 | 单座寺院 | 比丘、信士 | 白、绿、蓝、红 | 建于大历二年,以无著法师入化般若寺而建寺 | 是 | ||
| 道义兰若 | \ | 兰若 | 完好 | 西台顶左侧 | 单座寺院 | 菩萨、僧人 | 白、绿、蓝、红 | 为纪念道义和尚而建 | 否 | ||
| 夫妻舍身殿 | \ | 寺庙 | 完好 | 东台顶上部 | 单座寺院 | \ | 白、绿、蓝 | 源于《经律异相》中国王携妻舍身为奴的故事 | 否 | ||
| 金界之寺 | 唐 | 寺庙 | 完好 | 东台顶右侧 | 单座寺院 | \ | 白、绿、蓝 | 唐朝时,金界寺是华严宗的道场。清代,爱新觉罗氏们崇佛护法,将金界寺辟为皇家道场 | 是 | ||
| 玉花之寺 | \ | 寺庙 | 完好 | 东台顶左侧 | 单座寺院 | \ | 白、绿、蓝 | 仅存遗址 | |||
| 三泉兰若 | 中唐 | 兰若 | 完好 | 北台顶 | 单座寺院 | 信士 | 白、绿、蓝 | 修建缘起于中唐时的比丘尼法空 | 否 | ||
| 八角佛殿 | \ | 寺庙 | \ | 北台顶右侧,佛光寺与法华寺之间 | 方形回廊院落,两层重檐歇山顶山门 | 比丘 | 白、绿、蓝 | 形制在五台山图中是孤例,当时可能是用作藏经的 | |||
| 白鹿泉兰若 | \ | 兰若 | 完好 | 单座寺院 | \ | 白、绿、蓝 | |||||
| 会应福寺 | \ | 寺庙 | 损坏 | 万普萨楼右下方,五台山图底部 | 单檐歇山顶门楼 | 行人 | 白、绿、蓝、红 | ||||
| 法华之庵 | \ | 庵 | 完好 | 万普萨楼左下方,五台山图底部 | 草庵 | 僧人、行人 | 棕、灰 | ||||
| 东塔常住之院 | \ | 寺庙 | 完好 | 中台顶右下方 | 方形回廊院 | 比丘、侍从 | 白、绿、蓝、红 | ||||
| 万菩萨楼 | \ | 寺庙 | 完好 | 文殊真身殿下方,五台山图底部 | 方形回廊院,四周有角楼,院内有佛塔 | 菩萨 | 白、绿、蓝、红 |
| 对象名称 | 修建时间 | 主题 | 榜题状态 | 位置描述 | 佛塔形制 | 画面元素 | 色彩 | 历史背景 | 附注 | 是否现存 | Triple 三元组 |
| 阿育王瑞现塔 | 隋朝(公元601年) | 佛塔 | 完好 | 北台与东台之间 | 石塔最下为覆莲,上为须弥座式基座,塔身覆钵式 | 寺院 | 白、绿、蓝 | 塔创建于601年(仁寿元年),唐会昌年间毁,到847年(大中元年)复佛时重建 | 是 | ||
| 邓隐峰和尚塔 | \ | 佛塔 | 损坏 | 北台顶 | 塔身覆钵式 | 行旅 | 白 | 为纪念隐峰禅师而建 | 是 | ||
| 无著和尚塔 | 无 | 佛塔 | 损坏 | 河东道山门西南右侧 | 覆莲上须弥座式塔座,覆钵式塔身开圆拱龛 | 比丘 | 白、红、绿 | 为纪念无著而建 | 否 | ||
| 降生之塔 | \ | 佛塔 | 完好 | 南台顶右下方,大清凉之寺下侧 | 单檐石造方形塔,塔基相当简单,为扁平的二层基阶,上为方形塔身,四面各设栱尖龛 | 比丘 | 白 | 否 | |||
| 光俨之塔 | \ | 佛塔 | <损坏/td> | 南台顶右下方,大清凉之寺下侧 | 下层为覆莲瓣,莲瓣上施二层基阶,基阶上是覆钵式塔身 | 比丘 | 白 | 否 | |||
| 普贤之塔 | \ | 佛塔 | 损坏 | 南台顶右下方,大清凉之寺右侧 | 下层为覆莲瓣,覆钵式塔身 | 白 | 否 | ||||
| 莲花池塔 | \ | 佛塔 | 损坏 | 西台顶左下方,大王子之寺下侧 | 下为覆莲,上为束腰须弥座式的塔座,束腰部分每面施一壶门 | 比丘、信士 | 白、绿 | 否 | |||
| 新罗王塔 | \ | 佛塔 | 损坏 | 万菩萨楼左下方 | 下砌砖石基台,上为三层覆钵式塔身 | 比丘、信士 | 白、红 | 反映了中国古代和东亚的文化交流 | 否 | ||
| 无量寿塔 | \ | 佛塔 | 完好 | 大建安之寺右侧,文殊真身殿左下方 | 面阔三间的四重木构楼阁式塔 | 信士 | 白、蓝、红、绿 | 否 | |||
| 应化度塔 | \ | 佛塔 | 完好 | 大福圣之寺左侧,万菩萨楼右侧 | 木构四重楼阁式塔 | 信士 | 白、蓝、红、绿 | 否 | |||
| 降龙和尚塔 | \ | 佛塔 | 损坏 | 北台顶左侧 | 覆莲上须弥座式基台,座中束腰处每面两壶门,塔身覆钵式 | 比丘 | 白、红 | 为纪念降龙和尚而建。降龙大师李诚惠,曾活动于五台山,蓄养一龙,后得到后唐庄宗的礼遇,影响盛极一时 | 否 | ||
| 释迦真身塔 | \ | 佛塔 | 完好 | 大福圣之寺右侧,五台山图中底部 | 砖砌七层方形塔座,塔座中间铺墁龟背纹斜坡砖道 | 白、绿、红、黑 | 即今日五台山上之大白塔,位于五台山塔院寺内 | 是 |
| 对象名称 | 主题 | 榜题状态 | 位置描述 | 身份 | 画面元素 | 动作 | 色彩 | 备注 | Triple 三元组 |
| 湖南送供使 | 人物 | 完好 | 镇州城左侧,五台山图底部 | 送供使 | 送供使者、桥、骆驼、骡 | 行走、骑骆驼 | 黑、白、红 | 图中表现的应是《清凉传》所载,后晋时楚王遣使到五台山送供的事 | |
| 新罗送供使 | 人物 | 损坏 | 镇州城左侧 | 送供使 | 送供使者、随从、马 | 行走、骑马 | 白、红、蓝、灰 | 这一处画面为研究唐、五代时期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关系增添了新的内容,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 |
| 高丽王使 | 人物 | 损坏 | 永昌之县上方 | 送供使 | 送供使者、马 | 行走、骑马 | 白、红、蓝、棕 | 规模较小,人员较少 | |
| 送供天使 | 人物 | 损坏 | 太原城右侧,五台山图底部 | 送供使 | 送供使者、桥、马、骆驼 | 行走、骑马/骆驼 | 白、红、蓝、棕 | 是五台山图中规模最大的送供队伍 | |
| 山中商队过虹桥 | 人物 | \ | 北台顶下侧 | 商队 桥 | 商人、马、骆驼、 | 行走、骑马/骆驼 | 白、红、黑 | ||
| 过五台县西南大桥的旅客 | 人物 | \ | 五台县左侧,五台山图底部 | 旅客 | 旅客、桥 | 行进过桥 | 红、黑、白、绿、蓝 | 画面中桥梁是整个敦煌壁画中最清晰的一幅桥梁图像 | |
| 斋僧 | 人物 | \ | 中台顶下方,文殊真身殿右侧 | 斋僧 | 斋僧、马、馒头 | 行走、抬运食物 | 棕、白、灰 | 斋僧即设斋食供养僧众,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恭敬供养,可得无量功德。我国唐代斋僧法会极为盛行,曾举行万僧斋 | |
| 牵驴下坡者 | 人物 | \ | 石觜关镇左上方,五台山图底部 | 旅客 | 旅客、驴 | 牵驴下坡 | 红、白、灰 | ||
| 牵驴行旅者 | 人物 | \ | 万普萨楼下方,五台山图中下部 | 旅客 | 旅客、驴、山谷小溪 | 拉驴行走、挥鞭赶驴 | 红、白、黄 | ||
| 修行者 | 人物 | \ | 东台顶东部 | 俗家信徒 | 草庵、俗家信徒 | 打坐 | 红、棕、蓝、白 | 五台山图中共画出草庵33座,这是全图草庵中唯一画居士打坐修行之处 | |
| 背负行李者 | 人物 | \ | 五台县城右侧,五台山图中底部 | 旅客 | 旅客、行李 | 负重行走 | 白、灰 | ||
| 牵驼上山之行人 | 人物 | \ | 石觜关镇左上方、五台山图底部 | 旅客、商人 | 旅客、商人、骆驼 | 上山行走、牵骆驼 | 红、白 |
| 对象名称 | 主题 | 榜题状态 | 位置描述 | 画面元素 | 佛教中象征意义 | 色彩 | 典籍记载 | Triple 三元组 |
| 雷雹云中现 | 灵异瑞现 | 完好 | 南台顶左侧上方 | 朱色腾云、雷神、鼓 | 雷雹是毒龙在佛讲经说法时所制造的一种相,其目的为扰乱佛的说法 | 红、白、黑、绿 | 《入唐求法巡礼记》、《五台山赞》 | |
| 青琉璃世界 | 灵异瑞现 | 完好 | 台顶右侧 | 青山、寺庙 | 中国古代根据阴阳五行以青色来代表东方,故东方的琉璃国也可称之为青琉璃世界。 | 蓝、白 | 《五台山赞》 | |
| 白鹤现 | 灵异瑞现 | 完好 | 东台中部 | 白鹤 | 白鹤的出现,往往都是带有吉祥寓意的象征,体现道教文化与谶纬祥瑞文化对五台山文殊信仰 | 白 | 《古清凉传》、《广清凉传》 | |
| 金色世界现 | 灵异瑞现 | 完好 | 东台顶左上方 | 青山、绿树 | 代表文殊师利所居世界 | 绿、蓝、白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
| 金五台之化现 | 灵异瑞现 | 损坏 | 北台顶左上方 | 五座金台 | 佛教典籍中将文殊所居表示为金色世界,那么其道场所在的五台山也应该为金色五台 | 灰、黑 | 《广清凉传》 | |
| 圣灯化现 | 灵异瑞现 | 损坏 | 南台顶中部 | 圣灯 | 圣灯的出现,是为了给世人指引光明 | 灰、黑 | 《广清凉传》、《宋高僧传》、《入唐求法巡礼记》 | |
| 功德天女现 | 灵异瑞现 | 完好 | 东台顶左部 | 绿色腾云、功德天女 | 功德天女代表生、好、利益,是文殊化身之一,其化现普度教化之事在当地有所流传 | 黑、白、绿 | 《大般涅槃经》《广清凉传》、《天女三昧姑九》、 | |
| 娑竭罗龙王现 | 灵异瑞现 | 完好 | 北台顶左侧上方 | 龙王、红色腾云 | 娑竭罗龙王即是以海而得名,是八大龙王之一,专司降雨 | 灰、红、白 | 《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五台山赞》 | |
| 灵鸟现 | 灵异瑞现 | 完好 | 南台顶中部 | 两只灵鸟 | 五台山朝拜的高僧曾多次宣称自己看到过灵鸟,灵鸟现在敦煌一带广为流传 | 灰 | 《广清凉传》、《古清凉传》、《五台山赞》 | |
| 金钟现 | 灵异瑞现 | 损坏 | 东台顶下部 | 金钟 | 佛教中认为,钟声可以使人安静祥和,可以将叩钟者的慈悲愿力感同法界,使得闻着获殊胜善根 | 棕、白 | 《增一阿含经》《古清凉传》、《广清凉传》、《五台山赞》 | |
| 化金桥现处 | 灵异瑞现 | 完好 | 西台与南台之间 | 桥、绿色腾云 | 佛陀经由金桥而获得涅槃,金桥的出现是为了接引有缘信徒前往西方净土 | 黑、红 | 《五台山赞》 | |
| 金塔现 | 灵异瑞现 | 完好 | 北台顶左上方 | 金塔 | 作为最初用来放置佛的舍利的塔,随着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之后,高僧圆寂火化之后的骨灰,多安葬于塔之内。塔,也成为了佛教了一个象征 | 金、棕 | ||
| 狮子云中现 | 灵异瑞现 | 完好 | 南台顶下部 | 白狮、绿色腾云 | 狮子最初作为佛教中的瑞兽,是佛教威严的一种象征 | 白、绿 | 《长阿含经》、《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 | |
| 菩萨诸天赴会 | 灵异瑞现 | \ | 整幅五台山图上部 | 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化云菩萨、阿罗汉、大圣毗沙门等 | 文殊菩萨是三世佛母、无量菩萨之师,其行广大、其愿无边,所居清凉山,常为众生说法,并有一万菩萨眷属听其教化 | 白、绿、红、蓝 | ||
| 佛陀波利见文殊化老人身 | 灵异瑞现 | \ | 西台顶右侧 | 佛陀波利、老人 | 文殊菩萨化现为老人接见佛陀波利 | 白、黑 | 《广清凉传》、《佛顶尊圣陀罗尼经》 | |
| 佛手云中现 | 灵异瑞现 | 损坏 | 南台顶和西台顶之间 | 佛手、五彩祥云 | 灰、绿、白 | |||
| 麒麟云中现 | 灵异瑞现 | 完好 | 中台顶左下方 | 麒麟、五彩祥云 | 绿、白、灰 | |||
| 大力金刚现 | 灵异瑞现 | 完好 | 西台右下方 | 大力金刚 | 红、蓝、绿、白 | |||
| 大毒龙二百五十云 | 灵异瑞现 | 完好 | 西台顶左上方 | 毒龙、红色祥云 | 唐中晚期,在五台山关于“毒龙”与“神龙”的传说已经很是普遍与流行,体现了五台山的灵异瑞现与世俗相互影响的结果 | 蓝、红 | ||
| 金佛头云中现 | 灵异瑞现 | 完好 | 西台顶右上方 | 佛头、绿色祥云 | 灰、绿 | |||
| 大圣毗沙门天赴普贤会 | 灵异瑞现 | 完好 | 西台顶右上方 | 毗沙门、五色祥云 | 毗沙门为佛教四大王之北方天王,十二天之一,具有极大神威,可消病除灾、救人施福 | 绿、白 |
| 对象名称 | 主题 | 榜题状态 | 位置描述 | 画面元素 | 当今地理位置 | 色彩 | Triple 三元组 |
| 河东道山门西南 | 地名 | 完好 | 西台下方,五台山图底部 | 山门门楼、行人 | 大关,位于山西建安村西 | 白、绿、蓝、黑 | |
| 五台县西南大桥 | 地名 | 完好 | 五台县南侧 | 木质桥梁、河流、行人 | 山西瑶池济胜桥 | 红、白、黑 | |
| 柳泉店 | 地名 | 损坏 | 河北道镇州左侧,五台山图底部 | 简单房屋 | 北省固安县柳泉村 | 白、绿、蓝、红 | |
| 龙泉店 | 地名 | 完好 | 河北道镇州左侧,五台山图底部 | 歇山大屋顶建筑 | 河北省阜平县西北与山西省五台县交界的龙泉关附近 | 白、绿、蓝 | |
| 太原白枧店 | 地名 | 完好 | 河东道太原右侧 | 简单房屋 | 距太原45里的白杨店 | 白、绿、蓝 | |
| 石岭关镇 | 地名 | 完好 | 南台顶右下方 | 歇山单檐式建筑物 | 太原以北约70公里的石岭关与石岭镇军 | 白、绿、蓝 | |
| 石觜关镇 | 地名 | 完好 | 河北道山门东南路右侧,五台山图底部 | 单檐建筑 | 五台县城东北125里的石嘴乡 | 白、绿、蓝、黑 | |
| 忻州定襄县 | 地名 | 完好 | 河东道山门西南左下方,五台山图底部 | 城楼 | 山西省中北部偏东,距忻州市23公里 | 白、绿、蓝、黑 | |
| 太原三桥店 | 地名 | 损坏 | 河东道山门西南左下方,五台山图底部 | 简单房屋 | 太原市杏花岭区府西街北面三桥办事处 | 白、绿、蓝 | |
| 五台县 | 地名 | 完好 | 万菩萨楼左侧 | 城楼 | 山西省东北部 | 白、绿、蓝、红 | |
| 河北道山门东南路 | 地名 | 完好 | 北台顶下方 | 单檐歇山顶山门楼 | 河北省至五台山东南的道路所经过的山门龙泉关 | 白、绿、蓝、黑 | |
| 太原新店 | 地名 | 完好 | 河东道太原右侧,五台山图底部 | 简单房屋 | 柏杨树村西北、皇后园东站西南、同蒲铁路东侧 | 白、绿、蓝 | |
| 河东道太原 | 地名 | 损坏 | 五台山图左下方底部 | 单檐歇山顶门楼 | 山西阳曲以南, 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和阳泉、平定、寿阳、昔阳等地 | 白、绿、蓝、红 | |
| 永昌之县 | 地名 | 完好 | 河北道山门东南路右侧,五台山图右下方底部 | 单檐歇山顶门楼、行旅 | 河北省行唐县和阜平县的一部分 | 白、绿、蓝、红 | |
| 河北道镇州 | 地名 | 完好 | 东台顶下侧,五台山图右底部 | 建有单檐歇山顶门楼、行旅 | 今河北省正定县 | 白、绿、蓝、红 | |
| 灵口之店 | 地名 | 完好 | 大佛光寺右下侧 | 单层歇山顶房屋 | 白、绿、蓝、红 | ||
| 中台之顶 | 地名 | 完好 | 五台山图最顶端中部 | 山顶、房屋、行旅、信士、灵异瑞现 | 五台山中台顶 | 白、红、黑 | |
| 南台之顶 | 地名 | 完好 | 五台山图最左侧中部 | 山顶、房屋、比丘、信士、灵异瑞现 | 五台山南台顶 | 白、红、绿、黑 | |
| 西台之顶 | 地名 | 损坏 | 南台与中台之间,五台山图左中部 | 山顶、房屋、佛塔、比丘、信士、灵异瑞现 | 五台山西台顶 | 白、红、绿 | |
| 北台之顶 | 地名 | 损坏 | 中台和东台之间,五台山图右中部 | 山顶、房屋、水池、比丘、信士、灵异瑞现 | 五台山北台顶 | 红、绿、黑 | |
| 东台之顶 | 地名 | 损坏 | 五台山图最右侧中部 | 山顶、房屋、水池、比丘、信士、灵异瑞现 | 五台山东台顶 | 红、绿、蓝、黑 | |
| 青阳之岭 | 地名 | 损坏 | 河北道山门东南路右侧,五台山图最底部 | 山、行旅、信士、骆驼、驴 | 龙泉关东2公里 | 红、绿、白 |